记者李培乐
曾经,他身负重伤,怀揣*事地图,以向死的决心跳崖守护地图,却赢得了生的机会。他就是一等功臣张东仓,国庆节假期,我们走进这位炮兵观察员,听他讲述那段难忘的故事。
“老缺户”家的老七
61岁的张东仓虽然身体里还有8块弹片,但是退休后的他却像是上了发条的钟表,一刻不停地忙碌着。记者在位于济南舜耕路的工作室见到了神采奕奕的他,办公室里的头盔、*号等物品仿佛在诉说着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。
倒上一碗茶,在茶香的弥漫中,张东仓开始讲述自己的过往。他的老家在济南长清归德,家里兄弟姊妹8人,在那个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,吃饱饭都是奢望。“我家是出名的‘老缺户’”,张东仓说,之所以被称为“老缺户”,就是家里什么都缺。为了吃饱饭,幼小的他早出晚归的干农活,拾柴禾,凌晨四点就起床帮忙编席子,编草帽,以便换来些许钱财补贴家用。
生活虽然贫困,但是张东仓从小身体底子不错,而且喜欢锻炼,单杠双杠上经常能看到其矫健的身影。靠着良好的身体素质,年被部队以不占用村里征兵名额特招入伍。
到了部队,张东仓如鱼得水,“吃馒头大米,吃得比家里好多了,也能锻炼”。在这里,他长了个,身体更结实了。虽然天天高强度训练,但是他乐在其中。“一开始还是有点不适应,打靶一卧就是一个小时,胸脯都喘不动气。站*姿一站就是几个小时,投掷手榴弹胳膊都肿了。”他还记得,背着38斤重的装备拉练,在雪地里摸爬滚打,有时盯着雪看半个小时,一切景物都成了银白色。他说感谢那时的训练,因为这些都是保命的本领。
部队的炮兵侦察兵
新兵连结束,凭着过硬的素质,张东仓被挑选为炮兵侦察兵,主要就是侦察敌情、地形等等。他还记得那时针对侦察兵的训练,“在夜间练习扑捉目标,有时任务就是取一本书,走着走着就去了坟地。”
训练刻苦的张东仓,成绩良好,甚至成了新兵的教员。到了年8月,当兵三年的他本可以退伍,但是在收到战争动员的时候,他毫不犹豫写了请战书。“当时我们师长说,我不用去前线,我已经是超期服役了,但我觉着我过硬的*事技术前线需要我,回家不是我的作风,所以再一次写了请战书。”
就这样,张东仓坐上了铺着草席的“闷罐”车,开赴前线。“在车厢里又唱又跳,那时候每个省份都有接兵站,都会送饭过去。”他难以忘记,停车后集体方便的场景,更难以忘记那一列列拉着弹药和给养的列车。但毕竟是去前线,此行注定有人要牺牲,所以车上也时不时传出哭闹声,甚至也有人嚷着要回家。这就是战争,残酷的战争。
咣咣响的“闷罐车”长途跋涉,最终张东仓他们到了麻栗坡县,随后进驻了高地。在这里,也就进入了真正的战场,“炮弹响的时候,有人下得拉肚子,脑子都震得嗡嗡的。”作为炮兵侦察兵,作为炮兵的眼睛,他们17位勇士,需要穿插到对方阵地,在对方的眼皮子底下引导炮兵退回敌人的目标。
战场上的“02”
作为侦察班的班长,作为炮兵的“眼睛”,张东仓在战场上的代号为“02”。他和战友们趁着夜色,乔装打扮潜行前进,最终进入了敌人防区的一个山洞。这个山洞经过精心的伪装,在敌人的鼻子底下,他们开始侦察。
(资料图前线的张东仓)
炮兵的侦察兵单兵装备就有60多斤,包括手雷、手枪、匕首、光荣弹、望远镜、压缩饼干等等,“我们那个时候还配备有微光夜视仪,敌人抽烟我们就能捕捉到。”为了缩小目标,他们尽量减少人员,能三个人完成的任务,绝对不派五个人。为了让自己不暴露,侦察兵经常趴在地上一趴就是两天,白天几乎一动不动,等到了夜晚才可以适当活动,但为了观察目标,晚上几乎不合眼,“蚊虫就不用说了,经常看到*蛇在身旁溜溜地爬动”,用张东仓的话说,那就是“像机器人一样工作,像野人一样生活。”
年5月31日清晨,敌人借助天黑作掩护发起了作战计划。大量的敌人以极快的速度向我*前沿阵地冲来。在千钧一发之际,张东仓做出最快反应,调动炮火齐射,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敌人先头部队压制了下去。“那场战斗打了三天三夜,空中全是火药味和炮弹爆炸后的烟雾,敌人伤亡多人。”
年9月张东仓发现敌人高地上有隐藏在暗处的火力点对我*运送弹药和给养的百米生命线产生很大威胁。为进一步摸准敌情,张东仓独自前去进行侦察,目的是缩小目标和减少伤亡。他潜伏两天两夜最终摸清了敌情,9月18日他调动炮火一举消除了对我*给养部队的威胁。
不幸的是敌人也发现了他,于是便调集了三门60迫击炮同时向他所在位置射击。“第一发炮弹把我右腿炸了一个洞,被高温弹片击中,血都发黑发紫。后来一发炮弹又炸伤了左胸,再后来弹片炸破了头盔。”张东仓说,敌人早就说要用个兵换“02”,所以这次千方百计想活捉他。他眼见敌人已经将他包围,撤退的路已被堵死。为了保住自己身上的*用地图,张东仓忍着伤痛,爬行了十多米,纵身一跃跳入身后的悬崖,“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,我9个月的侦察情报全在地图上,想尽量保住地图。”
医院里的硬汉
为了营救“02”,我*火炮阵地对包围上去的越*进行覆盖,然后派出一个小队去救援张东仓,他们采取接力抬担架的方式,在隆隆炮火中在山高林密的前线抬着受伤的张东仓疾行。“为了救我,牺牲了3个战友。”张东仓说,他的命是战友用命换来的。
(箭头指向为张东仓)
“抢救时苏醒过来一次,我问的第一句话就是*事地图还在吗?”张东仓说,他从最初在存命洞后来辗转到了59医院医院,“动了四次大手术,总算保住了性命,现在身体里还有8块弹片,阴天下雨还是不舒服。”据张东仓介绍,医院,他的腿本来是要截肢的,他用尽全力让自己的大拇指动了一下,这才让医护人员尝试保守治疗。由于张东仓的英勇和战友们卓越表现,他个人荣立一等功,他所带领的班荣立集体一等功。
“我现在很满足,一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,想到牺牲战友的亲人,我应该满足。”医院里见到截肢的,“有的人双腿没了,不习惯,一起床就掉下床,思想压力特别大。”也见过双目失明的,“我泰安一个战友就双目失明,他是见过这个多彩世界的,你可以想象他有多痛苦。”所以,现在有时间他就会去看看战友,聊聊现在的生活,回忆一起经历过的生死。
社会上的志愿者
退伍后,张东仓回到济南长清,进入银行工作,担任金库警卫和押运工作。在银行系统,他先后荣获山东省金融保卫专业比武第一名等多项荣誉,也创办过实体,安置伤残*人。由于经常外出做报告,在银行里张东仓经常被人认出,“原来这就是战斗英雄,原来这么年轻。”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时,张东仓就感觉无比的自豪。
由于受到当年去前线慰问的书法大家刘炳森鼓励,张东仓也喜欢上了书法,而且一直秉持刘老的教导,“一定要持之以恒写字”,现在他的榜书在业界颇有盛名。他曾经担任山东省民族书画院院长,在年抗疫初始,号召书画界的人士义卖,最终筹款筹物价值万多元。为了助力复工复产,他也曾到火车站做了15天的志愿者。
现在张东仓也是历下区退役*人事务局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。张东仓常年坚持做公益的行为也影响带动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。他也成了志愿者中的带头“老大哥”。现在,张东仓还经常走进学校,给学生们讲战斗故事。他说,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先烈们的英勇,让孩子们了解真实的战场,让孩子们的视线从屏幕离开,“我每次讲座,都留出时间和孩子们互动,我喜欢听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,更愿意和他们交流。”
未来,张东仓说,*人的秉性会伴随其一生,他也会一直努力,对得起“一等功臣”这枚奖章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